近年來,國內制造業掀起了一場“機器換人”為主的自動化升級浪潮。以“機器換人”為特征的升級轉型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制造業企業多年來“招工難”“用工貴”的人力資源困境,也助力許多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機器換人”是以現代化、自動化的裝備提高傳統產業,利用機械臂、自動化控制設備或流水線自動化對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從而推動技術紅利替代人口紅利,并促進新的產業優化升級,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然而,我們也注意到機器人技術作為一把“雙刃劍”所引發的社會效應,例如“機器換人”對勞動力的替代及造成的潛在失業風險、技術變遷之下勞動者工作內容和方式的變化等。
以碼垛機器人為代表的工業機器人主要代替人類進行搬運碼垛作業,主要用于各種袋裝(編織袋、紙袋、包裝袋等)包裝的化肥、飼料、水泥、面粉、石膏粉等等,也可用于箱裝,瓶裝,桶裝物料和建材板材等。它是將袋裝或箱裝桶裝物料,按一定順序抓取碼放在托盤上,可碼多層,然后推出由叉車入庫,碼垛機器人可大幅度減少人力成本和勞動強度,同時可以很好的防塵、防潮、防曬等,所以廣泛應用于化工、飲料、食品、啤酒、工業、農業、食品、電力等生產企業,對各種包裝有規則形狀的成品都可以進行自動碼垛。
碼垛機器人具有效率高,質量高,使用范圍廣,成本低等優勢,并能很好地完成碼垛工作。該設備有著人工不可比擬的優勢,任勞任怨,保質保量,可長期連續工作,集成在包裝生產線中,設置多種布局,也可在惡劣環境下代替人工長時間從事高強度重復性作業,且不需要人工管理,不需要考慮工作時間提供保險。從這些方面來說碼垛機器人是機器助人,它可以很好的幫助人類完成工作。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碼垛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替代了大量人工,導致這些以體力勞動為生的勞動者面臨著失業,也引發更多體力勞動者的失業恐慌。國內學者的研究表明,目前機器人對勞動力市場的整體替代率還不足1%。盡管如此,人們卻依然對可能到來的技術性失業感到焦慮。“機器換人”的決策主要目的并不是換人,而是提高企業整體效益,以達到社會需求。“機器換人”歸根結底是對部分人類勞動(如重復性的體力勞動)的否定,認為機器可以替換工人將生產流程自動化,甚至還可以監控和管理人工作業。倘若以“機器助人”作為技術改造的理念,那么生產流程應以人為本,機器應成為工人的助手,生產與管理應輔以工人小組作業、車間工人編程、工人參與自動化解決方案等做法。這無疑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提出了更高標準,由此也需要不斷健全對勞動者的技能培養體系。當工人掌握了全部且不可替的技能時,才能成為機器的主人。
“機器換人”也是“機器助人”
機器人使用對非技能勞動力的短期替代將通過高技能勞動力的有效調整進行對沖。那么,被替代的勞動力又去了哪里?
三分之一左右的勞動力轉移到了服務業,例如物流;三分之一左右經過培訓后,調整到其他崗位;另外三分之一左右又會回到機器人操作崗位。
“機器換人”其實是從需求端拉動勞動力技能結構不斷升級的一個過程。短期來講可以通過技能培訓,長期來說年輕的后備軍在入職前的訓練都會不斷變化,所以我國勞動力技能結構和整體經濟會隨著機器人的應用不斷升級。”機器換人”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一種技能被替代,另一種技能被創造出來,從這方面來說,“機器換人”也是“機器助人”。
“機器換人”對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力素質、提高企業生產效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工業轉變發展方式等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推動傳統制造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舉措。技術的發展歸根結底應該服務于人類社會,應成為廣大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和實現全人類共同進步的工具。
|